吳承恩,于1500年出生在江蘇。吳承恩的父親從他兩三歲開始,就教他讀詩學經;當他長到6歲時,便送他去私塾讀書了。吳承恩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,學習格外刻苦用功,成績在學校也是數一數二的。
但是,正當他學業日進的時候,父親卻不幸去世了。在這困難關頭,私塾先生感到自辦學以來,吳承恩是他最得意的弟子,舍不得讓他失學,便說服他的母親,并表示自己只收一半學費,讓吳承恩繼續念書。
從此,吳承恩學習更加刻苦認真了。到了十多歲的時候,他已能詩會文,而且寫得一手好字,在村中成了有名的小才子。鄉親們遇有婚喪嫁娶之事,都要找他去寫祭文、請帖和對聯,老師為此感到很是光彩。
附近村中有個叫張皇興的糧店老板,因大斗進,小斗出,克扣百姓而發了財。他準備擴大經營,來找吳承恩,要他以自己的名字寫副對聯,以宣揚自己。吳承恩知道,周圍幾個村子里的百姓對張皇興的貪婪欺詐十分痛恨,就決定利用這次機會懲治他一下,于是提筆為他寫了副對聯:
皇興大糧行
慈夙楚城揚
橫批:去四首
張皇興雖認識幾個字,卻不懂詩文,一看上聯有自己的名字,便已樂昏了頭;又一看下聯,把楚戰場也搬來了,就更加樂不可支了。他一時高興,便送給了吳承恩十兩銀子。
可巧第二天,外地一位學者路過此地,看到這一副對聯不由得笑了,悄悄向村中一位老人問道:
“這對聯是誰給他寫的?”
老人說:“是一個叫吳承恩的孩子,今年11歲,寫得不錯吧?”
那學者一聽,驚奇地說道:“十多歲的孩子?真是個神童??!其才華自不必說,單這罵人一招,就是一般人難以想像得到的!”
老人聽他這么一說,有點蒙了,問道:“先生,此話從何說起?”
那學者把老人拉到一旁問道:“這糧店老板平時可能名聲很不好吧?”
老人點點頭。學者指著橫批道:“看到了吧,去四首。就是說,把這副對聯前四個字的字頭拿掉,對聯的意思不就變了么?”
老人琢磨著,在手心中畫了畫,這副對聯竟變成了:
王八大糧行
心歹楚城揚
老人不由哈哈大笑道:“去得好,去得好!”
隨后,這事便傳開了,只瞞著張皇興一家人。吳承恩神童的美稱,從此也被傳得越來越遠。
自從父親去世后,吳承恩家中的日子不好過。但是,母親卻是個很有志氣的婦女,無論經濟上多么困難,她都要供兒子讀書,決心把他培養成才。她拼命地為人紡線織布,拆洗縫補。長期辛苦勞累,終于把母親累倒了。吳承恩望著母親那枯瘦的身板,憔悴的面孔,深陷的眼睛,無力的雙手,心中難過極了。家中沒錢,拿什么給母親買藥治???
先生知道了,深表同情,當即送來了幾兩銀子,讓吳承恩給母親買藥治病,并批準他暫不去上學,讓他一邊在家自學,一邊精心侍候母親,先生定期來給他補課。
對先生送來的錢,母親一分也不讓用,并對吳承恩說:“先生免掉一半學費,讓你繼續上學,這就已經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德了,怎么好再花他的錢?”
聽了母親的話,吳承恩哭了,母親也流出了眼淚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吳承恩出去提水,聽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,回來后,給母親講了一遍。這是一個善惡因果報應的故事,母親聽后,高興地對吳承恩說:
“好人有好報,惡人有惡報。我們家幾代人與人為善,才使你在家中最困難的時候,遇到像先生這樣的好人相助??!”
吳承恩若有所思地點點頭。然而,就在這一剎那間,吳承恩意識到:“母親一聽故事,竟有精神了,眼也有神了,說話也有力氣了。??!講故事能治病。于是,他又把自己過去聽到的故事,書中看到的故事講給母親聽?!?/p>
吳承恩把父親生前不讓他讀的書找了出來,自己先看一遍,然后講給母親聽。說來也怪,母親聽了這些故事,精神的確越來越好,有時竟哈哈大笑。奇跡終于出現了,母親的病竟然不治而愈。
吳承恩又去上學了。他除了學習經書,還有好多種愛好,他對詩、詞、賦、曲無所不讀,尤其愛讀神奇的故事和民間傳說。年終親戚朋友們給的壓歲錢,他一分一文也舍不得花,都去市場買了那些稗官野史和筆記小說之類的書,往往一看起這些書來,就忘了吃飯和睡覺;一旦看到有趣的地方,不是自言自語地叫好,就是高興得手舞足蹈。有一次放學后,別的學生都回家了,他還在學堂里讀書。先生發現后,對他說:
“天黑了,快回家吃飯去吧!回去晚上,你母親會著急的?!?/p>
吳承恩竟然沒有聽見,繼續讀書。先生又說一遍,吳承恩依然沒吱聲。先生心想,這孩子太專心了,喊了他兩次都沒有聽見,便走到他面前,發現吳承恩讀的并不是經書,而是一本野史時,不由得一把從他的手中將書搶了過來,大聲呵斥說:
“這是你看的書么?你真太讓我失望了!今后若再看這類的書,就不要來上學了!”
吳承恩還不服氣,低頭說:“這是講故事的書,又不是什么壞書!”
先生更加嚴厲地說:“那也不行,會影響學經書的!”
沒辦法,吳承恩只好認了錯。
父親在世的時候,曾經有一個晚上,吳承恩學完了功課,拿出故事書讀,結果讀到高興處,竟哈哈大笑起來。熟睡的父親被驚醒了,一看天已經快亮了,心想:“這孩子天天如此用功,怕是累得神經出了毛病吧?!彼泵ε弦路タ?。這一看,卻發現吳承恩看的竟是一本筆記小說,便一把奪了過來,氣得罵道:
“天天睡得這么晚,光看這樣的書么?讀這樣的書,將來能使你做官么?不成材的東西!”
經母親竭力勸阻,父親才沒有打吳承恩。盡管如此,吳承恩愛看神奇故事的嗜好卻始終沒有改,而且一發不可收拾。后來,為了不使先生生氣,不讓父母失望,他就在路上、在廁所里、有時在被窩里邊看書……
由此可見,吳承恩小的時候讀故事書,的確入了迷。這些故事,為他后來創作《西游記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。
吳承恩長大后,做過貢生,曾任浙江長興縣丞;但沒過多久,終因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而辭官回鄉。他回鄉后,博覽群書,作詩填詞,為創作《西游記》開始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。
《西游記》的最早源頭是“玄奘取經”,到宋朝時就有了話本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》,講的是孫行者化為白衣秀士,保唐僧去西天取經,沿途降妖捉怪的故事。
吳承恩為了寫活孫悟空這個主要人物,在游歷名勝古跡時,曾經到過云臺山的青峰頂。在這里,他聽到了一個石猴精吃蟠桃的故事,大感興趣,于是到處詢訪石猴的來歷。
吳承恩不辭辛苦,穿過松林,繞過山澗,觀看滿山的花果,鉆進了大大小小72個山洞;到了晚上,他便在一個叫三元宮的大廟里開始了《西游記》的構思。
吳承恩把云臺山青峰頂取名為“花果山”,把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個洞叫做“水簾洞”。于是乎,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,便有了名山名洞。從這時起,孫悟空在吳承恩的筆下,開始了它波瀾壯闊的一生。吳承恩把孫悟空寫成主人公,體現了作者要掃蕩當時腐朽社會上的妖魔鬼怪的政治理想,通過神話幻想的藝術形式,使人們喜聞樂見?!段饔斡洝芬惨虼顺闪伺e世聞名的不朽之作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源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